|
瓷砖的坯体颜色会影响质量吗?在装修市场挑选瓷砖时,消费者常被导购员提醒:“看坯体颜色就知道质量”。白色坯体代表"高密度",红色坯体意味着"含铁量高更稳定"…这些说法是否科学?实际上,坯体颜色与品质的关联存在关键认知盲区。 坯体颜色的本质是矿物显色
瓷砖坯体的主原料为黏土(高岭土、蒙脱石等)、石英砂及长石,其中氧化铁、氧化钛等金属元素含量直接决定颜色。福建晋江产区的红坯砖(Fe₂O₃≥3%),广东佛山的灰白坯砖(Fe₂O₃≤0.5%),本质差异在于黏土含铁量而非质量等级。实验数据显示:当烧成温度达到1200℃时,不同色坯的吸水率均能控制在0.5%以下,达到瓷质砖标准。 质量核心指标与颜色无关 国家建材检测中心的对比实验证实,决定瓷砖品质的三大要素与颜色无关:
颜色误区背后的消费陷阱 部分厂商刻意营造"白坯优越论",实质是利用消费者认知偏差。2022年陶瓷协会抽检发现,某些白坯砖为掩盖原料杂质,违规添加硅酸锆增白剂,导致放射性核素超标。而天然红坯砖因保留黏土原始成分,在热稳定性测试中表现更优,100℃冷热循环下破损率低至0.3%。
科学选购指南
当前陶瓷行业正推行《坯体色度分级标准》(GB/T 4100-2023),明确规定颜色不得作为质量分级依据。消费者应重点关注包装上的"吸水率"“莫氏硬度”"抗釉裂性"等强制标识,而非被表象色彩迷惑。真正的好瓷砖,是原料、工艺、质检共同作用的结果。 |



